首页 >> 校园新闻 >> 信息公开 >> 详细内容
校园新闻
 
信息公开 >> 正文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日期:2019-10-31 16:26:24  发布人:xmxcdzb  浏览量:999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办学活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迎接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为乘势而上、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一部分  规划基础

 

“十二五”期间,在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教育局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为“十三五”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

(一)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提升工作岗位实效

我校于2011年启动新一轮校内管理机制改革,制定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考核体系已日趋完善。通过评前动员及准备、自评(教学单位组织个人、教研室及单位自评和党政管理部门及教辅单位组织个人和单位自评)、学校考评组复评、学校目标管理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对考评结果进行终审、评后总结督查等环节,对全员按照岗位职责进行量化考核,提高了工作实效,也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避免流于形式,此项工作目前已经步入常态化。

(二)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合理布局专业结构

2012年起学校全面调整招生策略,改革招生体系,使得招生计划完成率和学生报到率在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全日制在校生数也由2010年初的2984人增加到2015年初的5898人。

学校开办机电一体化技术、室内设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应用英语(学前教育)等30个专业,涵盖了高职高专专业目录19大类中的9类。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厦门市政府《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压缩了一些就业率低、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招生规模。对专业优势不够明显、行业人才过剩、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7个专业先后停止招生2015年将招生专业调整至23个,基本形成现代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经管商贸类、艺术设计类和现代服务类6个专业群。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根据《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特别是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加快中青年教师培养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改革校内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待遇,增强师资队伍稳定性,做到事业留心,待遇留人。

“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实施方案(试行)》、《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管理)职务聘任实施方案(试行)》等职务评聘的相关文件,并自主开展教师、社会科学(教育管理)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学校现有教师280人,其中专任教师175人,企业兼职教师63人,高校兼课教师2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及以上的5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2.23%。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0%36-55年龄段教师比例提高到30%左右。双师素质教师8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8%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提高到40%左右;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专业带头人29人,校级骨干教师50人。

积极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做专题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派出220余人次到深圳、南京、宁波、台湾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先后10多次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省内外国家级示范院校学习取经;先后派出20多人次到唯科模具、路达工业等企业挂职锻炼。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内涵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技能大赛屡屡取得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逐步提高。

省职业技能大赛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学校

总分

学校

团体

2011

1

 

 

9

 

2012

 

1

4

23

 

2013

 

1

8

39

三等奖

2014

1

5

9

71

二等奖

2015

1

6

9

103

二等奖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就业率

98.03%

92.64%

99.13%

97.99%

98.5%

 

(五)加快完善实训条件,扎实推进校企合作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大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力度,统筹实训室的布局和建设,先后投入700多万元,新建楼宇智能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畅徒休闲旅游工作室等51个实训室,并获得“数控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项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举办数次厦门兴才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校企共谋深度合作并付诸实施。如:与知名企业中兴通讯共建通信技术专业;开设“悦华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唯科机电一体化专业订单班”;与恒坤科技公司联合申报市级科技项目等。

(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体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从2012年起实施由全校教职员工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四导一服务”,即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和就业创业服务。

积极开展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该活动以各类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为平台,如“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节”、“电脑文化节”、“春季篮球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主题活动。

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对课堂出勤率、课堂行为规范、宿舍作息规范等现象进行检查、通报和整改;开展“星级宿舍评比活动”、“安全教育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措施,学生管理不断强化,校风学风建设卓有成效,学生教育管理也已纳入“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总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理念需进一步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熟悉和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校园建设需进一步投入。现有一些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还较为薄弱,一些教学、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三)师资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型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的专业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四)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未能充分体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部分教学内容枯燥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五)学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迷恋网络、上课出勤率低、课堂纪律涣散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

三、面临的形势

(一)良好机遇

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为我校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高职教育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支持。

二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市、局领导多次来校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我校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是2011年有“厦门硅谷”之称的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软件园三期定址于集美新城区,我校恰好处于厦门软件园三期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基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软件园三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学校与产业园区之间的“产、学、研”的互动关系,为我校发展提供了环境机遇。而随着厦门自贸试验区的挂牌运行,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国际化需求、掌握管理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是全校多年来积蓄的发展能量正在加速释放,广大教职员工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为我校发展提供了动力机遇。

(二)严峻挑战

一是来自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省内各高职院校在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我省共有50多所高职院校,仅厦门市就有11所,其中民办有8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渐见端倪,高职教育逐步分化,不进则退。

二是高职生源逐年减少,高职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校虽地处厦门,但缺乏校园建设和交通方面的竞争优势,招生形势严峻。

三是以生养校的局面仍未改变,事业发展需求和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依旧存在,传统办学机制制约了学校改革与发展。

 

第二部分  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一)办学理念

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若干意见》(闽政[2015]46 号)文件为指导,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训,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新常态为理念,科学设计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融入厦门软件园三期建设为契机,为学校事业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以德育为先导,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以科研和技术服务为手段,促进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将学校办成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高职教育基地。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立足厦门,辐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融入厦门软件园三期的“产、学、研”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办学水平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强校。

二、“十三五”发展的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依法治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接受社会监督2016年正式实施《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同时《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章程》经福建省教育厅核准颁布。

总体保持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良性运作的适度办学规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对接福建自贸区和厦门产业链,建成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

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型”比例高、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进入社会能胜任工作岗位,并拥有一技之长,充分发挥其才能,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扩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一批特色鲜明的成果。

2017年顺利通过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2018年办学水平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1)办学水平

2017年顺利过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20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2)办学规模

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6000人左右,办学总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的稳定发展态势。

3)专业建设

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市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综合考虑办学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既有一批不断改革创新的老牌优势专业,同时还有一批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市场热门的新兴专业,专业设置控制在30个左右。

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业。到2020年建成7-8个省、市级示范(重点)专业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10个省、市级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学生参加省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构建以示范(重点)专业为龙头,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支撑的专业群架构。学校下属二级学院形成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

强化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在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信息学院的基础上,主动联合有订单人才培养基础或有大量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二级学院,通过合作共建,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体系,深化共管办学模式改革,将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学生实训项目,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形成成熟的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年均投入50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

4)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重点推行“教、学、做”一体。到2020年,建设50门优质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15部教材。

2、师资建设

1)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建设目标,到2020年末,教师总数增加到35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22%以上,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占4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专业课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在教师年龄结构上,保持教师队伍老中青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根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动态考核机制。到2020年末,全校二分之一的青年教师有下企业挂职锻炼经历,年均接受国家、省、市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达80人次,力争获得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

3)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每年对师资引进与培训投入经费在100万元左右,科学制定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并确保按计划完成师资培训任务。

3、科研工作

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和应用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横向课题有较大突破,专业教师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每年学校自筹研究经费30万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100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4、学生工作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理顺学生工作机制,创新学生工作方式,以 “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为主线, “导师制”、“亲情账·两地书·话人生”等工作为载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心理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完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良率达95%

2)构建招生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新生报到率和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逐年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推行大类招生,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计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2020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95%,一次性就业率达90%

3)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年均投入80万用于学生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制订相应政策和基金鼓励支持师生自主创业。

5、文化建设

1)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训,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提升学校独特的大学精神,着力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日常行为。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提高参与率,扩大覆盖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师生、富有特色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使师生员工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的力度,不断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卫生条件。抓好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校园管理井然有序,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

42020建设5-6个省级校园文化成果,以争先创优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姿态,争取更多的荣誉。

6、基本建设

1完善校区建设,保证正常教学和学校进一步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厦门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实施校区的征地、规划,到2017年使校园占地面积达标。计划筹建一幢20000平方米综合大楼、一幢10000平方米学生生活与活动中心,同时完善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校舍建筑面积和配套设施能满足师生教学、工作和生活需要。

2)到2020年,在现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并以此带动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与中兴通讯深度融合,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力度,重点建设好特色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成2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并对现有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年均投入300万用于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新增建设5-7个校内实训室,建成和巩固50个左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4500元左右。

3根据在校生规模、专业设置的要求,年均投入100 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及各种电子检索资料,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步伐,提高电子阅览室的文献信息资源使用率。同时建设好专业图书资料,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到2020年,实现馆藏图书50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各类期刊达300余种,生均图书达85册。

7、校园信息化建设

加快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校园网应用系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持。本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好各项应用系统,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直接为教学科研及管理、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服务、办公OA的应用系统。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不断丰富公共基础数据信息、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等数据库,逐步推进“慕课”(MOOCS)课程开发与实施,完善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和管理信息功能。同时,建立信息资源的标准与规范,以便于数据集成和共享,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8、社会服务

整合学校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继续教育及其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合理发展机制;依托“一个机构”—— 厦门才大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三个平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和继续教育平台;提升“四项能力”——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培训和鉴定服务能力、继续教育能力和辐射能力;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技术服务、培训和鉴定以及继续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发挥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每年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年到校经费超过10万元,年对外培训和鉴定能力达到800人。到2020年,成人函授、网络及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规模达到1200人,把学校建设成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9、对外交流合作

在与台湾大华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广泛开展实质教育交流的基础上,多开发专业对口的台湾高校,不断拓宽交流渠道,深化合作内涵。争取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信息交流交换;校、校、企合作相互支援配合;新专业认证、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的知识共享;两岸院校间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合作研发;教师互派互访,学生交流互动,每年选派教学骨干赴台进行进修学习、借鉴台湾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邀请台湾教师来校讲学、任教。至2020年,与台湾院校重点交流的专业由台湾合作院校教师担任3-5门核心课程教学,实现学生双向教育交流600人的目标;使对台教育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方向发展。

10、民生关爱

进一步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健全教师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薪酬调查制度,定期调整薪酬标准,使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探索建立年金制,完善教师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解决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健全后勤服务保障制度与措施,形成高效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强教代会、接待日等的组织与建设;建立学校重大决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体制机制,畅通师生员工舆情上达的渠道。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通过学习和讨论,充分认识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加强对规划内容和实施规划的方案拟定、执行、变更、实施结果等全过程的宣传发动,增加透明度,争取广大师生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收集广大师生对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上来,服从学校事业发展大局,为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教育厅、校董事会等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十三五’”规划实施指导委员会”,学校定期向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召开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实施规划工作的支持。建立由学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增强部门的执行力、创造力,提高部门的积极性和敢于“先行先试”的信心和勇气。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励精图治,为校争光,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努力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五年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

三、资金保障

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通过董事会投入、引进校企合作的战略性投资、银行贷款、混合股份制等方式筹资,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筹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校发展筹资模式。规划中明确的资金投入董事会要保证兑现到位,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进行衔接沟通,努力争取主管部门支持,努力争取省财政专项拨款。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投资论证、资金流向与效能监控,确保建设资金使用高效、安全。

四、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制度,每学期初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学期实施重点和实施步骤,总结经验;分解学校《“十三五”规划》任务,把实施规划纳入各部门的管理目标,使规划中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根据“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分别制定《“十三五”师资规划》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并同步实施。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制度,规范规划实施工作,使规划实施不因相应人员的变更和其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建立依法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核发:xmxcdzb 点击数:999收藏本页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05019609号-1     闽公网安备35020043060-19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