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新闻 >> 信息公开 >> 详细内容
校园新闻
 
信息公开 >> 正文
关于印发《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日期:2020-10-30 10:30:19  发布人:xmxcdzb  浏览量:844

 

 

 

 

 

 

厦兴教〔20205

 

 

关于印发《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202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和保障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启动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现将《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2020 5 26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0526日印发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制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的最新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对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遵循高职办学规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标准引领,优化专业布局,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以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支撑,改革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和“厦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4、《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

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

6、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

8、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制的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三、编制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突出德技并修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把立德树人具体化到教学目标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课堂与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设施与资源建设等方面。深入发掘和提炼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强化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融入到通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价值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以国家标准为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对接有关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   

(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多方联动

方案整体设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研究制订和实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完善作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要素,依据职业岗位需要、参照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合理设计实践教学。

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有效模式。实践环节的内容和要求要与岗位职责范围、工作场景、目标任务要求等相一致,要将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结合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可安排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周活动,确保实践教学学时与总学时之比不低于50%

不断推进基于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社团、职业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科技创作、创业活动,满足学生成长多层次需求,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结合系列实践教学强化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五)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推动资源整合

根据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促进、互为带动、互补共享的关联性,以专业群为单元,开展组织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资源、硬件设施、校企合作等所涉及的各类资源整合,发挥专业群的聚集和联动效应,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以“1+X证书”为抓手,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1+X证书制度”文件精神,将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促进“书证融通”。条件成熟的专业先行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

(七)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支撑,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认真总结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努力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坚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化引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引入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专业教学团队构建, 促进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协同发展,助力“三教”改革推进,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八)以学习评价改革为手段,强化培养目标达成

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考核,要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有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编制内容相关要求

(一)课程设置

1.职业素养与基础知识领域

该领域由校定公共基础课程和院定专业基础类课程构成,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知识。校定公共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具体开设情况见2020级公共课程修读方案(附件)。院定专业基础类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研究确定2-3门本学院各专业都适用且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类课程。

2.职业技术能力领域

该领域由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建议按职业岗位(群)工作项目(任务)以“工学结合”、“仿真模拟”、“边学边做”的模式设置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为6门。强化实践性教学,第2-5学期各专业可安排一周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周。

(二)学时学分要求

1.总学时一般为2500-2800 学时,学分最小单位为0.5

2.总学分一般在130学分左右,最高不得多于145学分。

3.一般课程18学时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以每周1学分计;顶岗实习按每周28学时、每周1学分计算。

4.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低于总学时的 50%

5.周学时不得超过26学时,周学时及每学期学分安排应相对均衡。

6.2+1”人才培养模式,第五学期学校应开设至少72学时面向职业岗位需求、职业发展、岗前培训等课程供学生学习。

7.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

五、编制程序

各二级学院全体人员要在院领导的主持下,以教研室为单位,对制定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日常安排,认真组织相关教师学习有关文件,领会本意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分析以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总结近几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吸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和建设成果,借鉴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最佳实践经验,摸清生源结构差异性,对于学生数比较多的专业,尝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培养需求,研究确定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切忌因人、因工作量设课。

(一)社会需求分析

着手制(修)订培养方案前,要对近几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本专业最新的就业趋势进行分析,对前期所做的专业调研报告认真分析总结,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组织资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在此基础上凝炼出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态度),进一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态度)所需支撑课程。

(三)课程内容分析及课程体系构建

在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广泛征求企业和师生意见,填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征求意见表》。遵循“按需设置”的原则,按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就业需求及学生期望,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避免课程设置多而杂、面面俱到,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各专业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排序,科学安排课程的先修后续和各学期课程的均衡性,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各二级学院组织专业团队,确定执笔人,执笔人应是专业负责人或者教研室主任(专业群)。按学校统一的模版和格式,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同专业不同学制要分开编制。对涉及跨教学单位的课程,要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方案的制订,讨论研究设置合适的学时、学分、开设学期,避免在执行中因过渡集中或安排不合理造成教学资源不合理分配,尽量避免在执行中调整方案。

(五)论证、审批

各二级学院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修改、论证,填写《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意见》,确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送教务处初步审核;

教务处汇总初审,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审定。

(六)实施、反馈、调整

经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颁布实施。各二级学院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为下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提供参考。在执行过程中如需调整,需由相关二级学院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经批准后方可调整。

六、体例框架和基本格式要求

(一)体例框架

详见附件,特色班、专业群、二元制、学徒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二)基本格式要求

为使培养方案更加规范,各专业培养方案统一按以下要求排版: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CM;右:2CM;装订线:1CM

页眉:1.5CM  页脚:1.5CM;行距:固定值 25磅 ;缩进0

正文标题:黑体、四号、加粗;

正文:段首空两格、宋体、小四,段后空一行。

 

核发:xmxcdzb 点击数:844收藏本页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05019609号-1     闽公网安备35020043060-19001号